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人-北京奥运会申办功臣
北京申奥成功是哪一年
2022年,在百度知道印象让我最为深刻的一个问题,应该就是关于冬季奥运会的事
走在北京的街头,忽然看见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宣传广告,这让我想起来,原来马上又是一个奥运年了。
20年前,2001年7月13日,北京第一次申奥成功的那个晚上。那天晚上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将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当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之后,整个北京沸腾了。我还记得,北京的大街小巷马上涌出了狂欢的人群,人们举着国旗,唱着爱国歌曲,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向天安门广场走去,向中华世纪坛走去。天安门广场上欢声雷动,多少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在此后的七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北京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到了2008年8月8日,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的那天晚上,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在鸟巢体育场拉开了大幕。“击缶而歌”,“历史卷轴”,“活字印刷”等等经典场景一幕幕地上演,全世界观看电视直播的人们不停地对精彩的演出发出惊呼:这是奥运史上的最精彩的开幕式表演,没有之一。
而之后我国的体育健儿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更让我们自豪:48枚金牌,22枚银牌,30枚铜牌,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金牌总数超过美国,排在世界第一位。当我们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心态自然就会发生变化。在此后几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人民对金牌榜逐渐变得没那么看重了:实力摆在那儿,反正是中美争霸,我们肯定在金牌榜的前两名。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一刻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两次奥运赛事的城市。但是这次申奥成功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反响远不如2001年申奥成功那次那么大。是我们不重视奥运会了吗?不是,是我们已经习惯于举办重大国际活动,习惯于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习惯于处于世界的焦点。平时让我们自豪的地方更多了,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自然就不那么起眼了。
对北京冬奥会的期盼2022年2月4日 至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由于冰雪运动对器材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直是被发达国家垄断的“贵族”项目,在我国还是方兴未艾。我国在冬奥会上的成绩一直很普通。但是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北方城市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在滑雪场和滑冰场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手”涌现出来。这是冰雪运动本身的魅力。
我们不必在意中国健儿取得的金牌数量,我们无需再向世界证明什么。我们知道在冰雪运动上我们的成绩一般,但我们更自信的是,中国队的成绩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已经在无数领域做到了这一点,在冰雪运动上必然还会做到。
在这个冬天,我们能够在家门口看到来自全世界的高手在滑雪场和滑冰场上竞技,在雪橇中心风驰电掣,这难道不是一场赏心悦目的盛宴吗?让我们尽情享受冰雪运动的欢乐吧!
北京奥运会是谁先提出开办的?
北京奥运会是何振梁先提出开办的。
何振梁,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1954年加入中国***,1955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在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曾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
1981年10月2日,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八十四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他还曾担任各国体育总会国际大会主席团副主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何振梁为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
1993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
2001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他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中国申奥成功的10大功臣
最大的功臣是一个叫做何振梁的老人。
看过莫斯科申奥直播的人一定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何振梁作为北京申办陈述人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不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决定,都将载入史册,但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的决定,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促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在一起,从而造福全人类,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后的北京,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Bravo(棒极了)”,都灵市冬季奥组委副主席艾弗琳娜在众人的掌声中大喊。
何振梁用英语和法语交替说出自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敬,这是他真正动情的时刻,这也是他一生中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
这也是何振梁第二次为中国申办奥运会效力。此前,为了北京申办2000年第27届夏季奥运会,何振梁在三年时间内飞遍五大洲,飞行里程超过64万公里,可以绕行地球10圈。以至有认识的机场工作人员问:“你不是昨天才回吗,怎么今天又出国了?”
第一次,奇迹没有发生。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的蒙特卡洛,45对43,“两票之差使北京失去机会”。
到了1994年,何振梁从国家体委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为了他有更多的时间为国际奥林匹克事业做事,萨马兰奇委任他为文化委员会主席。
在他的主持下,1997年,在瑞士举办的“世界体育文化论坛”,引起了世人关注。“他让文化委员会获得了青春,”萨马兰奇这样赞许道。
但何振梁内心更看重的,是利用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机会,为中国申办奥运会创造条件,积蓄力量。
1998年11月,中央批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何振梁知道,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直到2001年7月,他代表北京作第二次申奥陈述时,他已经是72岁的古稀老人。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萨马兰奇拆开信封,宣读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投票结果: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授予北京。”当“北京”这最后两个字从萨嘴里吐出时,直播大屏幕上出现了何振梁特写——这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泪水恣意流淌。
自此,何振梁逐渐淡出世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