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在中国的开展-简述篮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篮球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篮球在中国的开展-简述篮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95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1896年天津基督教育青年会举行了中国第一次篮球游戏表演。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当时,他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由于当地盛产桃子,这里的儿童又非常喜欢玩将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戏,这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并博采足球、曲棍球等其他球类项目的特点,创编了篮球游戏。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从美国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此后,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和普及。

1895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1896年天津基督教育青年会举行了中国第一次篮球游戏表演。之后篮球运动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会中开展起来。

篮球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篮球作为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拥有场地简单、上手难度低、趣味性强等优点,而且对身体综合素质、团队协调配合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无论是日常锻炼还是团队竞技,篮球都是必备首选的项目。

篮球运动需要注意什么:

1.打篮球尽量不要戴眼镜。

2.打篮球最好戴上护具。

3.需要专业配备。

4.热身运动不可少。

5.要有乐观的心态。

6.要注意控制打球的时间。

7.要练习扎实的基础。

中国篮球如何发展

一、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后按照社会变迁及篮球技、战术发展和竞赛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时期:

1、 1895—1949年为第一阶段(其中1895--1918年为第一个时期,1919年--1936年为第二个时期,1937---1948年为第三个时期)

这是篮球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时期,篮球运动主要在天津、上海及北京等有限的城市青年会组织和某些中等以上校少数学生中开展,男子篮球列为1910年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14年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篮球于1930年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一期间,篮球在广大城乡人民群众中未能得到普及,推广面极窄,竞赛活动较少,从国内外比赛成绩反映整体水平较低。

2、1949---1995年为第二个阶段( 其中1949---1965年为第四个时期,1966---1978年为第五个时期,1979---1995年为第六个时期)

1949年后,篮球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政府积极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身方针,篮球运动因其简便易行,富有对抗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功能,在各级政府的计划和组织下迅速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20世纪50年代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篮球管理机构,倡导“狠、快、准、灵”的技术风格和“以我为主,以攻为主,以快为主”的战术指导思想。随后,通过总结讨论,中国篮球运动确立了“勇猛顽强,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全面准确”的训练指导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期邀请外国专家在上海体育学院招收首批篮球专项研究生班。到了60年代中期中国篮球事业、篮球竞技水平、社会普及、科学研究及篮球观念与理论体系的确立等,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历史证明,1949年后的17年是中国篮球事业全面发展提高的17年,是中国篮球事业第一个辉煌发展的历史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恢复了在国际篮球组织的合法席位,从此走上国际竞技舞台,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篮球事业进一步得到了全面的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篮球人口居世界之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新的配套网络;篮球运动理论与应用研究日益深入,成果显著;篮球竞技水平有了历史性突破,国家男女队曾接连居亚洲榜首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类篮球俱乐部相继成立,篮球竞赛的文化氛围和职业化、商业化气息渐浓。

3、1996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开始后的新时期

中国篮协于1996年首先改革传统的竞赛体制,先后举办了甲A、甲B和乙级队主客场制联赛,逐步向职业化过渡,进而有序的推动篮球运动产业化进程。1997年成立了事业型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1998年中国大学生体协推出了CUBA联赛。这些无疑给中国篮球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篮球运动即将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

二、中国篮球竞技运动面临的任务与形势

1、国际篮球运动的职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最高水平的优秀队伍与美、欧队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即使是亚洲的韩、日等国也进步明显,给我国优秀队伍造成种种威胁。

2、原有培养篮球后备队伍的网络一度受到某些干扰,篮球竞技人才后备队伍出现匮乏现象,高水平运动队新老交替十分困难,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严重。

3、教练员的选拔与培养未能形成科学体系。

4、运动成绩时而起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滑落状态。

5、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及其所属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

6、针对篮球运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篮球理论研究滞后未能形成完整体系,观念和观点未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科学研究未能重视与实践结合,配套展开。

7、全国多数地区群众性篮球竞赛活动仍有待普及发展。

总之,认识与克服实际困难,振奋精神,之下而上,从改革中求出路,在改革中攀高峰,是中国篮球界的根本任务。

三、发展中国篮球运动的战略性对策

1、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推动篮球运动领域内的综合改革,在改革中建立新秩序展现新风貌,再攀新高峰 。

2、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我国篮球竞技运动的定位目标,确立正确的篮球训练工作方针及指导思想 。

3、全方位落实深化篮球管理体制,健全法规,依法治球,形成新的管理网络,理顺纵横管理职能关系,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篮球运动管理新模式 。

4、全面规划,采取非常措施,培养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队伍,这是振兴中国篮球事业的希望所在 。

5、切实掌握优秀篮球运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落实从学校抓起和从青少年着眼的方针,多途径地培养与储存篮球后备人才 。

6、积极倡导篮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建立起中国新颖的篮球理论体系和训练实践科学程式,促进科学化训练、竞赛、管理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中国篮球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应重视上述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

介绍篮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

篮球运动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发展、提高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便于了解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通常可以按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后的社会变迁,篮球运动及其技、战术在中国的发展和重大国内外竞赛活动、事件等综合(或分别)将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分成3个时期,7个不同阶段。

1、1895-1948年为第一时期:传播缓慢普及时期,期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895--1918年的初始传播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19--1936年的缓慢推广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37-1948年的局部普及阶段;

2、1949-1995年为第二时期:有限推广、停滞困惑、复苏发展时期,期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65年的普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66--1978年的徘徊、困惑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79-1995年的复苏、提高阶段;

3、1996年至今为第三时期:即中国篮球运动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攀登的新阶段。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时期(1895-1948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篮球运动传入中国以后,未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和有组织地传播、普及,基本处于自流的状态。但由于篮球运动特有的趣味性和健身性仍深受青少年学生自发的喜爱。经过近十年的传播,篮球运动才逐渐成为20世纪初大、中学校的主要体育活动并从学校传入社会,如:当时天津市的南开学校、高等工业学校、省立一中等;北京市的清华学校、汇文学校、协和书院等;上海市的圣约翰、南洋、沪江大学等;南京市的金陵、东南大学等;苏州市的东吴大学等。到1910年旧中国举行的第一届全会上篮球被列为男子表演项目,1914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1924年第三届全运会上被列为女子正式竞赛项目。此后逐渐也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如在华北等地区性的运动上篮球也最先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男子参加了10次远东运动会篮球比赛,在1921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了一次冠军。另外,在1936年和1948年曾派队参加了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篮球赛,都未能进入决赛,但这些对外交往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作用,并在1936年奥运会期间加入了国际篮球联合会,篮球运动再我国被更多人关注,社会篮球竞赛也较过去活跃。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在革命根据地由于边区政府重视开展体育活动,篮球运动更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八路军将士的喜爱。当时特别引人注目,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是1938年八路军120师师长和政委关向应亲自组建的“战斗篮球队”,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以东北干部为主组成的“东干篮球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宗旨明确、纪律严明、斗志顽强、技术朴实、打法泼辣、体能良好,充分反映出中国***领导的革命军人优良道德品质和战斗风格,给根据地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影响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篮球运动在这些地区的普及和提高,而且成为当今我国部队篮球队的优良传统。我国“八一”男子篮球队长时间保持国内榜首地位,与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密切相关。其中不少人员有的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部门的高级干部,有的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及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在同一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日伪占领区,因受政局的影响,篮球活动处于起伏停滞状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篮球运动有所活跃,特别是社会篮球竞赛活动较前频繁,天津、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涌现出不少新球队,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性篮球运动的大普及、运动技术的迅速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时期(1949----1996)

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举行的解放区运动会上,篮球运动就列项参赛,新中国成立后由京津两地大学生组队参加了匈牙利举行的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获第10名。此后,我国篮球运动进入了空前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部集篮球竞赛、社会群众性篮球活动、学校篮球教学、篮球科研与篮球基础理论为一体的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

为了加速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始在北京成立了中央体训班篮球队。为了学习前苏联经验、加强国际交往,1950年12月24日,世界强队苏联队访问了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昌、沈阳、哈尔滨等八个城市,进行了33场比赛,对比之下充分暴露了我国篮球竞技水平的落后状态。为了摆脱这一状态,我国主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进一步加速组建专门队伍,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打法,更新束缚自己的传统观点,并积极参加国际比赛,短期后成效显著,战胜了不少欧洲的强队,黄柏龄等优秀运动员的技艺表演在中国篮球历史上写下了光辉记事。不久各大地区都组建了篮球集训队,篮球运动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时期:CBA十年

1995年,篮球界在国家体委“坚持正确方向,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体育事业”的精神指导下,坚持“积极稳妥,健康有序”的改革方针.抓住了外商注资的机遇,与国际管理集团等外资合作,在1996年在举办全国甲级队联赛的同时,举办了由前卫体协、吉林、北京体师(现首都体院)、上海交大等8个省市、部队、学校组队参加的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当时称CNBA职业联赛 ,这是我国职业化联赛的开端,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不久因故暂停。此后,中国篮协决定进一步对竞赛制度进行改革,并以全国男篮甲级联赛赛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化、职业化主导向,开始加速篮球竞赛 体制改革的进程。1997年,国家体委成立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在管理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传统的甲级联赛正式命名改为CBA职业联赛。通过至今9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篮球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步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CBA联赛的进行,吸引了众多篮球爱好者和社会的关注,新秀姚明、王治郅、巴特和刘玉栋、孙军等人的出色表现,扩大了社会化、人文化和科技化篮球的影响。而巨大的潜在的篮球市场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商机,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篮球运动加快职业化、产业化的新进程,CBA甲A、甲B联赛赛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树立形象、体现实力、拓展市场的新舞台。在赛制改革的引导下,众多篮球俱乐部纷纷建立,一种适应篮球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俱乐部管理体制已成雏形。篮球学校、训练中心、培训班等社会办篮球的形式开始出现,例如,1998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企业资助下组织了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活跃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中普及篮球运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影响力

一、篮球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现代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已逾百年。一百多年来,篮球运动在世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它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竞技游戏转变为今天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根据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篮球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篮球、定位篮球,促进

篮球运动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全面融合,推动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每一位中国篮球工作者肩负的崇高而又艰巨的时代责任。

当前,中国篮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是2008年奥运会。中国男女篮必须在参赛成绩和精神面貌两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这是党和政府的期待,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我们不能讨价还价,只能全力争胜。二是我们要和以国际著名体育赛事,例如NBA、职业棒球、F1和欧洲职业足球等为代表的商业巨人打一场中国体育资源、中国体育市场的争夺战,这既体现在对体育消费人口的争夺,也体现在对赞助商资源的争夺。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和如此艰巨的任务,中国篮球要完成时代任务,就必须“跳出篮球看篮球,立足全局抓篮球”,就必须在发展理论、发展思路上进行创新。而在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上的创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摆脱单纯的“竞技篮球观”,并切实按照“大目标、大开放、大团结、大整合、大协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全力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的工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篮球文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在篮球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基点放在以人为本上,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篮球发展的目的。这是篮球发展的价值基础和动力源泉。只有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球迷在内的最广大篮球参与者最根本的利益,篮球发展的主体才不会缺失,动力才不会衰竭,篮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反之,如果篮球工作不是真正基于以人为本,篮球就会异化为逐利的工具、拜金的圣坛,成为漠视人、束缚人、扭曲人、摧残人的手段,从而走到它本原价值的反面,失去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因此,这一时期的篮球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篮球文化。

关于什么是篮球文化,目前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

关于篮球文化的构成,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既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也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行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软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文化。就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而言,篮球文化至少包括篮球竞赛文化、篮球娱乐文化、篮球观赏文化、篮球历史文化、篮球用品文化五个方面。就当前的工作而言,我们急需打造的篮球文化包括以团结、协作、拼搏、奋进为主要内涵的国家队文化、以培育CBA品牌为核心的联赛文化、以促进轻松和谐、文明观赛为主要内容的球迷文化、以传承篮球历史的为主要内容的博物文化,以及以提高篮球运动从业者素质的篮球人文化。

关于篮球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除了上面我们说的严峻形势之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实际需要。

第一,是中国篮球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一个运动项目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项目文化,是衡量项目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篮球要沿着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路径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使自己思想化、知识化、符号化、规范化、体系化。因为,只有实现了“五化”篮球运动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品味,才能创造财富,贡献社会。所以,加强篮球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篮球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是化解当前篮球运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尽管篮球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制约篮球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譬如,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国家队成绩提高不快,联赛的市场推广能力不强,吸引青少年球迷的工作做的不好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我们具体工作没做好,但根子上是我们篮球文化的缺失,是我们原来项目组织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的缺失。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军队”。同理,只有以先进篮球文化武装起来的篮球人才能打赢当前的改革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制约篮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是推动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个项目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取决于项目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而项目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地拓展,又取决于项目是否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今年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少底蕴,没有内涵和品味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乏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也一定是缺乏动力、魅力、竞争力的篮球。”不从文化的高度认识篮球,我们就不能真正认识篮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就不是一个清醒的篮球工作者。一句话,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的魂,培育和发展篮球文化是关系到篮球工作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第四,是扩大篮球运动对外交往的实际需要。中国要成为世界篮球大国,就必须全力构建自己的篮球文化。因为,只有基于篮球文化层面上的交流,才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交流,才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融通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正是提升中国篮球整体实力所需要的交流。

总之,中国篮协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全面加强篮球文化建设,确实是中国篮球发展到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在我看来,中国篮球已经到了不抓篮球文化建设就会错失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

二、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1,将篮球文化建设列为篮协的重点工作

在今年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我们确立了中国篮协未来几年的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国家队备战奥运会,二是篮球的职业化改革,三是广泛开展社会篮球活动,四是加强篮球文化的建设,为篮球事业铸魂。在这四项工作中,我们不仅把篮球文化建设列入其中,而且把它置于为篮球事业铸魂的高度,来统筹其他三项工作。

2,在联赛改革中突出篮球文化建设

CBA职业化改革,是近两年中国篮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项改革中我们同样将篮球文化建设纳入其中。一方面,我们在改革设计中,将篮球文化建设作为CBA职业化改革四大模块之一,明确提出了新联赛是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文化篮球的有机统一,确立了“一个中心,三个服务”的工作理念,强调联赛文化建设是形成联赛品牌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制定职业联赛的准入标准来推动各俱乐部加强文化建设。在准入标准中我们明确要求,俱乐部每月必须举行不少于1次的球迷交流活动;俱乐部在赛季期间,必须配合联赛办公室举行2次以上公益活动;俱乐部在非赛季期间,至少举行2次篮球训练营;俱乐部必须有专人与当地球迷协会联系,负责开展推广俱乐部品牌的有关活动等。

3,在联赛推广中突出篮球文化建设

我们认为篮球文化重在建设,篮球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为此,在联赛改革中我们特别重视从一件件具体的事做起。首先,我们聘请了专业公司做联赛指定的推广公司,负责联赛的宣传、推广和公共关系。我们重新设计了联赛的视觉形象系统。新的联赛标识——篮球面孔。我们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共同设立了CBA与我共成长公益计划活动,筹集资金,联合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我们开展了CBA十年最佳运动员的评选活动,推出“至尊鼎”和冠军戒指,同时,我们还连续七年搞了CBA好新闻的评选活动。

4,召开篮球文化座谈会

中国篮协于今年的8月5日召开了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参加的篮球文化建设座谈会,就什么是篮球文化、如何建设篮球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今天,我们又在这里召开首届中国篮球文化论坛,请大家为中国篮球把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献计献策。

三、今后工作的初步设想

篮球文化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国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也是一项涉及篮球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缜密规划、稳步推进。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篮球文化建设,我们初步的设想是:搞好规划、加强领导、做好四个方面的专项建设。

首先,近期我们要组织力量,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中国篮球文化建设大纲,系统规划“十一五”期间篮球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此项工作有章可循,落在实处。

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对篮球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有各方人士组织的中国篮球文化促进委员会,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开展篮球文化建设。

最后,是要围绕重点工作,做好四个方面的专项建设。一是以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实施国家队文化建设工程。二是以CBA职业化改革为契机,实施联赛文化建设工程。(这一工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提升CBA品牌为核心的赛事文化,一是以倡导文明观赛为主要内容的球迷文化。)三是启动中国篮球名人堂建设工程,传承和弘扬中国篮球历史文化。四是以提高篮球运动从业者素质的主要内容,启动高素质篮球人再教育工程。

总之,篮球文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伟大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才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大家的支持。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李元伟

篮球运动为什么会这么快能够在中国发展起来?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由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9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由于每次投篮命中后都需要将球从篮筐内捞出太麻烦,于是人们将篮网底部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共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篮球运动诞生后,传播得很快。1892年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传入俄国。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篮和女篮锦标赛。1948年起,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出现小篮球活动,受到国际篮联的重视,于1968年成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又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

1936年至1948年间,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他们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但那时的高大队员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限制区,增加了30秒(后改为24秒)和干扰球规则。

20世纪60年代各国在重视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有些强队,如巴西队,尽管身高相对矮些,但他们以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和娴熟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灵活的特长,在1963年第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夺取冠军,震动了世界篮坛。60年代中期,美国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特别是防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极的,在防守的选位上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观念,而是“以球为主”,使防守具有集体性、积极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20世纪70年代世界强队的身高增长到惊人的程度,参加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队员,身高2米以上的多达48人。前苏联队平均身高2.02米,前南斯拉夫队平均身高1.99米,美国队平均身高1.98米。这些高大队员既有高度,又有速度,能里能外,技术全面,充分体现了“大个队员小个化”的特点。快攻成为各队进攻中首先采用的锐利武器。高空优势体现在篮下的争夺,篮板球的争抢在篮圈水平面之上,投篮技术中出现了空中换手投篮,各种单、双手扣篮。高超的技巧表现在传球、运球动作熟练,运用自如。投篮命中率高达50%以上,比分迅速提高,在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全部59场比赛中,有30场比赛获胜的一方得分超过100分。

篮球为什么在我们中国这么的火呢?

姚明是能说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CCTV不是也老说和NBA合作20年,当然是有人看才会引进的了。

篮球在中国开展的比较早。事实上在刚解放的时候中国就开始在世界的篮球比赛上参赛,名次还过得去。都说有乒乓球外交,其实,篮球当时也立过功。

篮球对场地、技术要求都不能算太高,而且一个人就能玩。所以比较好开展,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参与的人都很多。有很多都是老爸带着孩子开始看球的

当然,NBA的推广做的也比较好。相对于橄榄球和棒球,篮球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球馆也好建。

姚明加入NBA后,又引发一轮热潮。当然,现在伪球迷也比较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