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亚运会主火炬台-印尼亚运会金牌榜

解读亚运会开幕式国风元素

印尼亚运会主火炬台-印尼亚运会金牌榜

解读亚运会开幕式国风元素如下:

2023年9月23日晚8时,钱塘江岸灯光璀璨,美丽的西子湖畔万众瞩目,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奥体中心“大莲花”隆重开幕。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一次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盛宴。中国风,作为这场盛宴的核心元素,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领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杭州这座城市的自然美、历史美、科技美、运动美在开幕式的演出中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得到了充分展示。

9月23日正是秋分节气,是一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开幕会上,历史的河流从远古走来,良渚玉琮开启文明的曙光,将中华五千年的印记呈现在眼前。舞台变成一片丰收的金色稻田,也传递着从古至今收获的喜悦。

细数当晚开幕式演出,科技元素无处不在。《国风雅韵》篇章的“灯火耀古今”节目上,寄托着古今美好心愿的“孔明灯”升腾而起,溢满“大莲花”体育场,融汇为点点星河流向远方。

主火炬点火环节,是本届亚运会最具创新特色的环节。承载着全世界亿万人热情的“数字火炬手”跨越壮阔的钱塘江,来到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上空,奔向主火炬塔。19根机械柱缓缓立起,“数字火炬手”与现场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共同点燃主火炬塔。亚运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点火仪式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

在25分钟的文艺演出里,钱塘江潮、千里江山、江南烟雨等美景,统统被“搬”上舞台,堪称一场绝美的江南美景盛宴。水墨之中,尽显中国人独有的风雅。

地屏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鱼鳞潮等钱塘潮此起彼伏。这是写实的潮,潮水的流动与翻涌都经过精准的“数字流体解算”技术计算,并进行了超高比例的还原。“弄潮儿”乘着冲浪板汇入潮中,与浪潮起伏相呼应。

钱塘江大潮退去,滩涂上生长出壮观的“潮汐树”,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卷。潮起潮落,循环往复,潮水“灌溉”着大地之树,带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

吉祥物“江南忆”破水而出,腾跃而起。“动起来”的“琮琮”“莲莲”“宸宸”弹奏起圆形的“水浪钢琴”,激活了象征着数字赋能杭州城市建设的“芯片面板”。660根数控光源棒点亮“科技之潮”,AR虚拟半球状的数字穹顶营造出震撼的立体空间。

杭州亚运会,其独特的标识系统也展现出中国风的强大吸引力。会徽“潮涌”以扇面造型呈现,寓意江南人文意蕴,同时也象征着亚运会的浪潮激荡。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融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奖牌“湖山”,则将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镶嵌其中,每一块奖牌都是对杭州历史文化的一种致敬。

这样一场文化交流盛宴,国风雅韵、钱塘潮涌……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北京七点画室在践行美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也将在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上砥砺前行,将美的力量传递,将中国之美传递!

亚运圣火点燃方式

亚运圣火点燃方式采用的是“数实融合”。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盛大举行。在备受瞩目的点燃主火炬环节,杭州亚运会打造了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点火仪式。在AR虚拟现实特效的助力下,“数字火炬手”与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共同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钱江潮涌”。

火炬塔内部采用动力结构,可以呈现出“浪潮”的卷曲与展开这两种形态,打破了火炬装置固定不动的常规。点火前,火炬柱呈卷曲状,高度约10米,似翻卷的浪花,又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云”;点火后,火炬柱逐渐展开后,高度约19米,形成最终的点火形态——“钱江潮涌”。

过去几届亚运会的火炬点燃方式:

1、1951年新德里亚运会

第一届亚运会上,火炬点燃方式相对简单,由一名火炬手爬上台阶,将火炬插入主火炬塔,完成点燃仪式。

2、1954年马尼拉亚运会

这届亚运会的火炬点燃方式采用了当地传统的点火方式。火炬手将火把置于一个木质结构的火炬台上,然后使用放大镜汇聚阳光,点燃火炬。

3、1962年雅加达亚运会

这次的火炬点燃方式采用了印尼传统的克查克(Kechak)舞表演。在舞者表演的同时,一名火炬手将火炬伸向一个传统的火山口形状的火炬台,完成点燃仪式。

奥运点火炬如果失败怎么办?

引燃巨型火炬的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射箭选手雷波洛。

没有高科技,依靠的是两个原因:

(1)雷波洛在开幕式以前的苦练,至少练习过2000次以上。

(2)一个细节,建议你多看几次当年点火的慢镜头,箭并不是要命中主火炬台,而是从火炬台上空掠过。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圣火点燃的背后,那枝箭下落的镜头。

当时火炬台上面充满了可燃的气体,所以箭一飞过就点燃了。而以火炬台的面积(有可燃气体的面积)相对于箭头的火苗来说是个相当大的区域了,只要箭飞过该区域,火炬就会被点燃的。所以即使有一点不准,也足够点燃火炬的。

对于一个专业射箭选手来说,命中的难度就很小了,就是要克服当时的紧张心理,而雷波洛为了谨慎起见,还是练习了很多次的。另外,当时的火炬台还有自动点火的装置,即使射手发挥失误,箭飞出指定区域,(概率极小,事实上也没发生)也能自动即时点火成功,不会露出破绽的。

根据央视的报道(记得是沙桐主持的,时间好像是多哈亚运会开幕式快开始的时候),当时的箭其实并没有落到火盘里面(央视当时还配有画面),而且称火盘中有复杂的电路系统,如果箭真的落入火盘,将引起短路。当时其实是用了一个障眼法而已。

点火不会失败,都基本上有补救措施!

所以也无所谓判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