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队开始的-从零开始国家队怎么组

谁最具有奥运会的精神?

从国家队开始的-从零开始国家队怎么组

奥运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从邓亚萍连连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中,就能体现出奥运精神。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在赛场上勇敢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邓亚萍有着很高的赞赏,他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或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或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职业生涯辉煌战绩: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年第24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97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当前情况: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

近况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邓亚平的相关资料?

邓亚萍 (YAPING DENG) (乒乓球 中国)

生日:1973年2月6日

出生地:中国,河南,郑州

国籍: 中国

项目: 乒乓球

参加奥运会时间: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

奥运成绩:

金牌 4枚

职业生涯辉煌战绩: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年第24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97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详细介绍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或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或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当前情况: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

近况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2006年,邓亚萍生下一子,取名林瀚铭。

邓亚萍--原乒乓球世界冠军、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邓亚萍曾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国际级运动健将、全国十佳运动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邓亚萍曾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并夺得了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双料冠军。

邓亚萍是惟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也是惟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因此她又被誉为“乒乓女皇”、乒坛“小个子巨人”。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经过艰苦的努力,她获得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目前邓亚萍正在攻读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职务是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2006年邓亚萍产下一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从所向披靡的金牌运动员到一心向学的学生,从响当当的博士到勤勤恳恳的政府公务人员,邓亚萍职场生涯的每一次转身都扎扎实实、可圈可点。

中国排球联赛颁奖盛典获奖情况是怎样的?

北京时间9月26日,2016-2017赛季中国排球联赛颁奖盛典,以及2017-2018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启航仪式在北京举行,女排张常宁和男排江川荣膺MVP大奖,总教练郎平肯定张常宁进步快但尚有提升空间,颁奖嘉宾惠若琪调侃最佳二传刁琳宇一旦“灵魂出窍”就要输球。

被央视主持人张斌誉为表达战斗意志的第一个信号,男女排最佳发球奖授予上海戴卿尧和江苏张常宁。谈及收获最佳发球的感受,张常宁感谢中国女排国家队和江苏教练组的指导,感谢团队小伙伴们的支持,同时感谢排球粉丝的厚爱。至于被张斌调侃为什么会换下高跟鞋,张常宁释疑楼梯太高太长有那么点危险。

古巴主攻莱昂纳多和澳大利亚接应鲁尔克荣膺男女排最佳外援,分别代表领奖的是四川教练张翔和张利明,这两位男排前国手是名人堂级别的人物。谈及四川男女排在上赛季的飞跃进步根源所在,介绍归功于俱乐部重视、底蕴犹在、以及高水平外援的引进三者缺一不可。

拦网被称作是排球防反进攻的开始,男女排最佳拦网授予四川王兆瑞和江苏王辰玥。新锐女排国手王辰玥感谢排球之窗授予的这个奖项,感谢教练组和团队的支持。谈及向总教练郎平汇报在国家队的集训成果,王辰玥介绍第一次进国家队还是很紧张的,好在教练组鼓励我大胆做动作,并且直言未来不会甘心只做“看比赛”的观众。

男女排最佳二传授予山东李润铭和江苏刁琳宇,颁奖嘉宾惠若琪调侃师妹刁琳宇抛出金句,身为江苏女排的灵魂一旦“灵魂出窍”就要输球。深知责任重大的刁琳宇坦言很荣幸参加排球盛宴,很幸运有强大的队友和团队支持,最要感谢的蔡导(蔡斌)在这些年的培养。

李润铭从神秘嘉宾——设计排超LOGO的表妹手中接过奖杯,感慨这个单项奖是属于山东男排这个团队的,并且为自己年轻时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冲动事向历任教练道歉,打排球是自己的信仰,会为这个信仰、为晋级东京奥运会继续努力。

男女排最佳教练授予上海沈琼和江苏蔡斌,蔡斌这是第五次荣膺最佳教练,直言这是最特别的一次,心情是感谢和感恩,非常感谢球员是最棒的,希望能够继续带领这个团队延续辉煌。身为教练员也是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对于运动员的管理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江苏张晨和浙江李静分获男女排最佳扣球,张晨否认退役传言并且接受娇妻颁奖,首先感谢父母、爱人的全力支持,其次感谢每一位帮助过的人,特别感谢江苏和四川男排的二传,感谢两队战术组织核心对于自己的信任。虽然由于个人身体和家庭原因有过退役动摇,但张晨还是希望未来能够弥补中国男排和自己冲奥未果的遗憾。

男女排最佳自由人授予八一马晓腾和江苏陈展,自诩身高是自由人佼佼者的陈展,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12年的付出努力换来了联赛和全运会双冠。得到向郎平毛遂自荐重返国家队的机会,陈展自言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需要努力。马晓腾认为这单项奖属于八一男排这个团队,预祝排超联赛顺利启航,

总教练郎平点评卫冕女排MVP的张常宁,直言这些年她的进步非常快,现在还有非常多的潜力可挖。排管中心李全强寄语男排MVP江川,希望携手男排国手们能够完成晋级东京奥运会的目标。同框江川的张常宁谈到获奖感言,认为走下领奖台就要从零开始,未来能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2016-2017赛季全国排球联赛单项奖:

最佳发球:上海戴卿尧、江苏张常宁(女)。

最佳外援:古巴莱昂纳多(四川)、澳大利亚鲁尔克(四川、女)。

最佳拦网:四川王兆瑞、江苏王辰玥(女)

最佳二传:山东李润铭、江苏刁琳宇(女)

最佳教练:上海沈琼、江苏蔡斌

最佳扣球:江苏张晨、浙江李静(女)

最佳自由人:八一马晓腾、江苏陈展(女)

MVP:北京江川、江苏张常宁(女)

恭喜获奖队员,希望他们下个赛季继往开来,继续取得好成绩。

外教水土不服中国男排不再续约,沈富麟接手,他是什么来头?

沈富麟于1990年12月到1997年5月间担任中国男排主教练,并且带领球队取得了中国排球在世界上最好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是让人满意的,加大他比较有思维,有想法,这次接棒也是不错的,大家看好的。

沈富麟是打二传的,作为球队的大脑,沈富麟还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当然,除了有想法,沈富麟也被称之为“铁腕教练”,训练手段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的,沈琼,方颖超等前中国男排主力也都是他的弟子。

最近中国男排的比赛可是非常糟糕,这么糟糕的比赛没有几个人坐的住。所以排协决定和外教劳尔-洛萨诺不再续约,这也是大家的呼声。现在连弱队都打不赢,还怎么看下去。原因是劳尔所带领的教练组和中方教练组沟通甚少,劳尔不会说英语,基本上训练只能靠翻译一个人作为中间纽带交换信息,训练效率并不高。

担任上海男排主教练期间,沈富林就带队获得阔别16年的冠军。1997年他放弃国外留任的高薪待遇,重新归队,又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带队实践三级跳,在2000年时隔十年之后登顶为王,这也是上海男排在排球联赛职业化之后取得的第一个冠军。此后,上海男排创建了职业联赛“九连冠”和“十五冠王”的伟业,在国内排球俱乐部中,成绩之辉煌,无人能及。

沈富麟有自己的性格,这个性格就是不服输,这样的性格对中国男排来说是好事。而针对目前这支中国男排国家队的精神面貌来说,这三个字可能是最急需的。从排协的这一安排来看,1月份冲击奥运资格,当然仍是最迫切的目标,但眼光可能已经放得更长远。

女运动员陆莉事迹

陆莉

女,前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76年8月30日出生于湖南沙市,祖籍湖南宁乡。7岁时开始接受体操训练,1991年进入国家队。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体操比赛中,以六个满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女子高低杠金牌,同时获得平衡木银牌和女子团体第四名的成绩。1994年退役,现在美国旧金山经营ACC体操俱乐部。

中文名: 陆莉

外文名: Lu Li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沙市

出生日期: 1976年8月30日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运动项目: 体操

所属运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女子体操队

专业特点: 高低杠、平衡木

主要奖项:

1992年世锦赛女子高低杠第四名

1992年奥运会女子高低杠冠军

1992年奥运会女子平衡木亚军

重要事件:

国际体联命名“陆莉动作”

1999年赴美国开办俱乐部

祖籍: 湖南省宁乡县

儿子: 约翰·戴维

职业生涯  

在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高低杠比赛中,陆莉的“反握大回环转体360度 陆莉

成扭臂握杠后接反吊大回环,再接反吊分腿前空翻抓杠”动作,在女子体操史上创下了3个高难度动作连接的先例,而且编排难度大于D组,是她创造的这个高难度动作,所以将这套连接动作以她的名字命名(陆莉连接)。她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当时的6位裁判,以至出现奇迹,6位裁判全部亮出了最高分10分,至今也是史无前例。 在陆莉之前只有赫赫有名的体操皇后罗马尼亚名将科马内奇享有过此项殊荣,而当时只是4名裁判执法,而陆莉这次是6名裁判不约而同地给了她最高荣誉10分。当时这也是陆莉为中国体操队夺得那接奥运会的首枚金牌。10分钟后,她又在平衡木的比赛中以9.912的高分夺得一枚银牌。 那一年陆莉只有16岁,那届奥运之后她便宣布退役,进入北大读书,毕业后赴美发展,如今她在美国有了属于自己的俱乐部,一个不知世故的天真女孩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76年5月30日生于湖南沙市普通工人家庭。1983年开始接受体操训练,1988年进入省队训练,1991年被选入国家队。

1992年,参加巴黎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她那套高低杠动作的独特上法,引起国际体操界轰动。国际体操联合会将她的“三D相连”命名为“陆莉动作”。1992年8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上,陆莉以满分10分夺得体操高低杠冠军。

主要战绩  

1991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中,获得高低杠冠军和全能第四名,女子团体冠军。

1992年,在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上,获高低杠第四名。

1992年,在第25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获高低杠金牌、平衡木银牌和女子团体第四名。

所获荣誉:

1992年,荣获国家体委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退役后,陆莉去了美国,现任美国国家女子体操队教练。带领队员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

十分神奇——陆莉的故事  

你知道陆莉是谁吗?也许你不是很清楚。那我想你一定知道李宁、李小双、刘璇……

陆莉也是体操队运动员,也是奥运会体操冠军,也同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陆莉是长沙人,5岁时接受体操启蒙训练,1987年9岁时进湖南省体操队,1991年进入国家队,第二年就获得了第25届奥运会女子体操高低杠的金牌。

在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高低杠比赛中,陆莉的“反握大回环转体360度成扭臂握杠后接反吊大回环,再接反吊分腿前空翻抓杠”动作,在女子体操史上创下了3个高难度动作连接的先例,而且编排难度大于D组,是她创造的这个高难度动作,所以将这套连接动作以她的名字命名(陆莉连接)。她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当时的6位裁判,以至出现奇迹,6位裁判全部亮出了最高分10分,至今也是史无前例。在陆莉之前只有赫赫有名的体操皇后罗马尼亚名将科马内奇享有过此项殊荣,而当时只是4名裁判执法,而陆莉这次是6名裁判不约而同地给了她最高荣誉10分。当时这也是陆莉为中国体操队夺得那接奥运会的首枚金牌。10分钟后,她又在平衡木的比赛中以9.912的高分夺得一枚银牌。

那一年陆莉只有16岁,那届奥运之后她便宣布退役,进入北大读书,毕业后赴美发 展,如今在美国有了属于自己的俱乐部,一个不知世故的天真女孩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心中最完美的冠军

1992那一年,我10岁;上小学三年级,在那个塞罗那之夏,在那一美秒时刻,我认识了一位姐姐,她的名字叫陆莉。

回想起当年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高低杠决赛那天,比赛前陆莉姐姐冲着摄像机笑了一下,十分的可爱,漂亮的不得了。上场以后陆莉却一扫刚才轻松的神情,脸色严肃而凝重起来。上杠、回环、换杠、空翻、腾越、直到下杠像钉子一样站在垫子上,她以独特、高雅、惊险、准确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裁判和观众,6位裁判不约而同地给了她最高荣誉的10分,陆莉这个冠军真是从里到外的完美!她的这一成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让我喜欢上了陆莉,喜欢上了体操这项运动。从那儿以后每逢到有体操比赛时我会都格外的去关注;但却再也听不到陆莉的任何消息了。后来听说她退役了,当时还很疑惑不解,为什么在那么年轻,刚刚达到巅峰的时候就退役呢?直到前些年看了CCTV5的《体育人间》陆莉特辑节目,才让终于让我了知道陆莉故事,她的成长历程和现况。

现在回想当时16岁身高1.38米的陆莉姐姐,看上去完全是个文静清秀的小姑娘,真难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小姑娘居然能创造这一奇迹。陆莉是湖南省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获得者,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那一时刻也为家乡人民脸上增添了光彩。

现在我还很清晰的记得,1992年还是上小学的我,一次老师留了一篇作文的作业,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人;我写的是陆莉。那时作文一向很差的我那次却被老师评为了优,得了第一名。我写的作文的题目是:《心中最完美的冠军》……

●秘密武器

陆莉没进国家队之前在全国比赛上非常出色,尤其是高低杠项目上显得特别突出。 1989年全国青少年运动会,陆莉的高低杠就已经有了3个D组连接的动作。

1991年底她才进入国家体操队,接着就参加了巴黎大奖赛,当时失败了。奥运会之前陆莉只在全国锦标赛上拿过冠军,没有太突出的成绩,所以陆莉还是作为奥运会的候补。俗不知如果当时不是李莉意外受伤,现在我们也许根不会知道陆莉了。可事情就是这么巧,李莉因为受伤,所以无缘奥运会,陆莉是顶替她上场。

可那时陆莉毕竟还是经验少,所以大家更看好那个来自宁波的女孩杨波;在中国女子体操队团体获得第四名丢掉奖后,然而陆莉却是一鸣惊人,以完美的表现拿到了高底杠金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在平衡木中名将杨波竟鬼使神差的失误了,丢了平衡木这块势在必得的金牌,而发挥出色的陆莉却拿了平衡木银牌。当时陆莉被誉为是中国体操队的第一名秘密武器。

确实是名不虚传,现在每次看当年陆莉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高低杠金牌的录像时,恍惚间看着看着,总会觉得陆莉在高低杠上下翻腾的身影,就像似变成了飞舞的燕子,甚是美丽、夺目……

●冠军之路

陆莉来自湖南长沙的一个工人家庭,1983年,父母送五岁半的小陆莉进了长沙市业余体校练体操。当时陆莉启蒙教练是周晓林。周晓林教平时练训要求非常严格,可小陆莉每次都是练得格外认真,从不叫一声苦。

不过,这期间有一件小小的事情差点将这位体操天才埋没了;由于陆莉家与体操房距离较远,时间久了,往返接送父母因为白天还要上班吃不消。迫不得已,他们只好让陆莉停练。过了一阵小陆莉实在憋不住了,就从家里拿了几毛钱,自己坐车到湖南省体操训练中心,找到周教练。

当周教练知道陆莉家庭情况后,周教练恳求陆莉的父母同意陆莉继续训练,并让陆莉与他的女儿住在一起,以解决接送问题。周教练真诚的关怀打动了陆莉父母,陆莉才得以再次开始继续她的冠军之路。也正是启蒙教练周晓林的亲切关怀和严格的训练为陆莉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随后陆莉顺利进入湖南体操队以后,又遇到了良师熊景斌。也正是这位慧眼识才的熊教练为陆莉设计了今天这样一个女子体操史上举世无双的高低杠动作——陆莉连接。

●肝炎风波

1985年陆莉以其独特的身体条件和扎实的基础,正式进入了长沙市体校。之后,1988年她又顺利进入湖南省体操队。

正当在陆莉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的时,没有想到身体却出现了问题。陆莉在一次队里检查身体的结果是有肝炎,这种病在运动队是非常忌讳的事情。不过教练看她那么好的条件,谁也舍不得,所以当时跟谁也不敢讲。到1988年她正式进队的时候还是没讲。此时的陆莉非常艰难,燕呢喃教练甚至把她带到自己家里住了好些天,就是为了晚上给她用药来治,不让别人知道。1989年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前,陆莉一直练得不错,可到比赛时候,陆莉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她父母就偷偷的给她化验了一下,结果是三个阳性。也就是说她的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1991年国家体操队就要调陆莉,当时湖南省体操队说她身体不好,国家队还以为是省队不愿放她去。后来经过调整是11月份,陆莉才正式进入国家体操队。进入国家队以后,国家队也要体检的,没办法瞒是瞒不过去了。当时国家队非常忌讳这个病,所以她没有被列入集训名单,此时陆莉在国家队的处境比较尴尬。

陆莉的妈妈自己也是肝炎,妈妈的妈妈也是肝炎,是三代遗传,陆莉的妈妈是2002年12月去世的。可以说陆莉的成长过程非常曲折,自从她有这个病开始,每天训练完了都是得有人帮她熬药。或许强者需要经历更多的磨难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陆莉小小年纪就承受着精神和生理上的双重压力。

退役以后  

由于不能承受肝病之痛,1994年,18岁的陆莉选择了退役,结束自己短暂的体操生涯, 然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第二年如愿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造。

当时北京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正好是个体操迷,就在入学方面给了陆莉很多帮助。其实陆莉并不喜欢利用自己的名气,刚进入大学,许多人认出她,和她打招呼,但她每次也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一点张扬。她觉得,虽然在体操这项目上取得了成功,可以把成功当作自己的下一个起点,但成功不是全部,一切都得还要从零开始。由于从5岁开始练习体操,从那时开始每天都要辛苦的训练,陆莉以前一直没怎么读书,所以进入北大学习压力非常大,毕竟身边的同学都是全国考进来的尖子,不过,陆莉非常用功,努力攻克学业,于1999年顺利的从北大毕业。

毕业后,陆莉选择远渡重洋赴美,开始一直在北加洲担任体操教练,后来在一家明星的体育俱乐部当教练,工资都不是很高,但成绩很好,陆莉带的几个学生已经在加州好几个大型俱乐部比赛获得了冠军。经过多年的奋斗如今陆莉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体操俱乐部。但低调的陆莉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俱乐部,而用的名字是“AAC”(all-aroundchampion);据说这是美国朋友送的名字,中文意思是“全能冠军俱乐部”。

这么些年陆莉在美国的工作很忙碌,但是却很充实,因为她一直没有离开她所喜欢的体操。不过,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一个小姑娘要生存会遇到什么样的苦难呢。

1992年底陆莉的妈妈去世不久,她爸爸也内退了。自从陆莉的妈妈去世后,陆莉爸爸就不太愿意回家。陆莉爸爸看自己的女儿在美国就是一个人不容易,自己要开车也要备课、上课,自己回家还要做饭。又建立了一家俱乐部,自己还要做账,实在很辛苦,所以陆莉爸爸很想过去帮她一把,给她搞搞后勤,减轻她的负担。但是当时签证比较困难。 为此,远在美国的陆莉甚为父亲牵挂,多方求人帮助她父亲办理赴美签证。后来,陆莉爸爸终于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父女俩总算可以在异国他乡团聚了。

陆莉喜欢独立的生活,喜欢更多的挑战。她说:“如果我不出去,就会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拥护中。因为身边的朋友特别多,帮我的人多了,那样我就没有了自我。而在美国可以体现我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是我真正长大的机会。”不过,还是希望陆莉考虑能把自己的俱乐部办到中国。

结束语

人们都知道陆莉那块十分(10分)神奇的金牌,可又多少人知道这块金牌的背后所隐 着的痛楚与艰辛呢?

也许我们对于陆莉的记忆正渐渐模糊,但是我们永远都会记得在1992年在巴塞罗纳那个夏天,永远记得那位美丽俏瘦的女孩;永远记得她在高低杠上像小燕子飞舞的瞬间,永远记得她征服全世界那一美秒时刻,永远记得6位裁判同时亮出10分的神奇故事。

十分神奇的背后,陆莉的成长过程是非常曲折的,当她面对病痛和生活的种种艰辛时;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最终她也收获了至高无上荣誉。也许,冥冥中,这也是上天给了历尽艰辛的陆莉一个大大的补偿。精致的陆莉,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

不知道今年夏天陆莉姐姐会不会回祖国北京看奥运会;我想现在她的生活和事业一定都很不错,但还是想亲切简单的问候一下:陆莉姐姐你好吗?……

邓亚萍的事迹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都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弹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头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