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卷轴好惊艳-奥运会卷轴创意
能卖迎奥运帽子吗?
◎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是由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913年构思设计的,它是世界范围内最为人们广泛认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五个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了参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五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每一个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都能在自己的国旗上找到至少一种五环的颜色。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着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我们相信,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
英文口号“One World One Dream”句法结构具有鲜明特色。两个“One”形成优美的排比,“World”和“Dream”前后呼应,整句口号简洁、响亮,寓意深远,既易记上口,又便于传播。中文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中将“One”用“同一”表达,使“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主题更加突出。
◎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简介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意义夏衍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了深沉的活力。尺幅之地,凝聚着东西方气韵;笔画之间,升华着奥运会精神。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是普通的印记。她是奥运会近百年历史中对举办城市名单最大一处空白的填补!她是中华民族在奥运会举办史上迈出的第一步!她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宪章的首次阐释!她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最多人数的承诺!
她上面的笔画,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 2008”更浸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一切,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我国古代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这些,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难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设计主任、2008年奥运会会徽参与者之一布雷德?科普兰德先生,从许多会徽设计方案中一见到“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便当即托口而出:“她是中国的!”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隐喻着中国的信誉和沉稳。而作为一届运动会的会徽,她还表现出了北京的活力和魅力。北京在舞动,在和着时代的韵律舞动;北京不仅是富有文化传统的古代名城,更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都市――这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又一寓意。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人形图画似曾相识,这就是与舞蹈《丝路花雨》同源的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夸张的身体比例和肢体位置,舒展的笔画和简捷的构图,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热情与豪迈,奔放的舞姿则充分预示着北京城的未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在向给与他欢呼的人欢呼。当然,他舞出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热情,他还将奥运会“更快 更高 更强”的理念写意地“跳”了出来。
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做一个汉字“京”,她便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做一个“人”形画,她便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应用。和西方严格的写实方法相比,东方画在空间要求上比较灵活、概括,允许虚拟和省略。但正是这种虚拟和省略,给观者创造了真实而无限的想像空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一次融合中国书法、印章、舞蹈、绘画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她表达了人们要表达的理念,也寄托着人们将要赋予她的理想。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一笔一划,她的每一个构成要素,承载着凝重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激越的奥林匹克精神,彰显着先进的审美观念和昂扬的时代激情。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奥运会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会徽,也将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发扬光大。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直径为70毫米,厚6毫米。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奥运会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为丙烷。
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奥林匹克火炬是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的、用于奥林匹克圣火燃烧的、可手持的火炬。奥林匹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从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遗产。
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田径 赛艇 羽毛球 现代五项 垒球 篮球 足球 拳击 皮划艇 自行车 击剑 体操 举重 手球 曲棍球 柔道 摔跤 棒球 水上项目 马术 跆拳道 网球 乒乓球 射击 射箭 铁人三项 帆船 排球
※福娃贝贝:水上项目的代表 ※福娃晶晶:棒球 射箭 柔道 摔跤 射击 拳击 举重
※福娃欢欢:铁人三项 足球 手球 小轮自行车 跆拳道 马术 柔道 摔跤 篮球 现代五项
※福娃迎迎:体操 乒乓球 公路自行车 曲棍球 山地自行车 田径 网球
※福娃妮妮:蹦床 羽毛球 击剑 赛艇 排球 垒球 沙滩排球 场地自行车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 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
福娃贝贝 福娃晶晶 福娃欢欢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 您”。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
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 “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 的蓝环相互辉映。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
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 界,传递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 色的一环。
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
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
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简介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位于北京 奥林匹克公园内、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东侧。建筑面积25.8万平米,用地面积20.4万平米。2008年奥运会期间,承担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男子足球决赛等赛事活动,能容纳观众10万人,其中临时坐席2万座。
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意义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未举办过奥运会。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4亿青少年的中国北京举办,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2.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北京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十年来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以上。
3.出色的体育成绩。已连续在近两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四的好成绩。迄今为止,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317个世界冠军、超破世界纪录1026次。
4.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亡率、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城市安全保障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
5.灿烂的文化。北京有着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6.举办大型运动会的丰富经验。北京不仅成功举办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1994年第六届远南残运会,并且获得了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办权。
7.一个美丽的奥林匹克公园正在设计中。北京在城市环境最优美的北部兴建奥林匹克公园,占地1215公顷,其中包括容纳8万人的主体育场、14个体育场馆、运动员村和国际展览中心等,连同760公顷的森林绿地,将非常适合运动员比赛和休息。
8.一流的通讯、交通、饭店及其他社会服务设施。北京共有星级饭店344家、客房7.2万间(套),奥运会期间接待能力为40万人,首都机场的年客运能力为3500万人次,航线连接世界上任何一个通航的国家或城市。
9.中央政府的支持。2000年5月8日,总理表示:中国政府全力支持北京申奥,将从各个方面为北京申办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10.民众的大力支持。据一家独立的调查公司对北京市民进行的入户调查显示:94.6%的市民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一些小资料
主持稿我是临场发挥的
幻灯怎么发
开幕式好看吗
震撼1:气势磅礴 参加奥运开幕式的演员人数达到15000至20000人,光是化妆团队就有700多人,气势恢弘,色彩鲜艳,动作整齐划一,这也将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经典画面:开幕式文艺表演第二章被命名为《文字》。现场3000名孔子的弟子齐声吟唱着孔子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伴随着吟唱,现场魔幻般地展现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汉字的不朽魅力。很快,多种不同版本的“和”字在印刷板上被依次展现了出来。忽如一夜春风来,长城的图案很快被桃花图案所取代。如此庞大队伍在协作中完成了繁复的动作,气势磅礴。 点评:历届奥运会上,表演人数从来没有这么多,而集体表演的节目也没有超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文艺表演。北京奥运会上几乎所有的文艺表演,全部是协同作战,贯穿于整个文艺表演,十分罕见。 震撼2:古典韵味 开幕式演绎中国古典文明发展过程,从水墨画卷到丝绸之路,从文字演变到四大文明,从音乐乐器到服装装扮……让人好像回到了中国古代,在一幅画卷中体会到中国文明发展的步伐,穿越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空间。 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讲述着博大厚重、意蕴悠远的中国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神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经典画面: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墨墨着色,装裱成轴,中国故事从这幅飘逸婀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 画卷神奇地出现在场地中间,长达70米的巨大卷轴在缓缓铺陈开来。琴声悠扬,水墨浸染,充满中国古典艺术的淡雅神韵。画卷上,墨迹漫卷,流淌击暖,依次呈现出演化、陶瓷、青铜器等在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一袭黑衣的舞蹈演员来到画卷之上,用肢体做墨迹,表现中国水墨画的洒脱写意,随着舞蹈演员的动作,洁白的画纸上出现起伏回旋的墨色线条。 清雅的旋律来自一张有着一千多年的古琴,这张名为“太古遗音”的古琴在琴弦波动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底蕴的源远流长。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于神似,更讲求神韵,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体现出中国水墨画特有的意趣和韵味。 点评:无论哪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都极力体现本国的特色,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来自海边的悉尼人将水与奥运会结合得天衣无缝。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古典神话的内容贯穿了开幕式……但是,中国元素自始自终成为了开幕式的主要元素,一件乐器、一句台词,中国元素无处不在,这是其他奥运会开幕式很难达到的。 震撼3:光怪陆离 光是温暖,亦可表达时间与空间,开幕式上的灯光将穿越时间和空间,穿越人的心灵。 古代击打乐器与灯光配合,数千人整齐的鼓点,诠释了光阴的概念。梦幻光环,星光伴随,五环被托起,点亮了北京,点亮了中国的传奇。 光做书简,光做“和”字,光做大海、光做桃花……变幻莫测,随着表演的需要,灯光被诠释成为各种道具。星光和平鸽、绿色鸟巢。 经典画面:随着环绕“鸟巢”一周的欢迎焰火点燃,现场2008人组成的激光“缶阵”进入开幕式60秒倒计时,2008名乐手一边击缶,一边高声吟唱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缶声一响,灯光闪烁,随着鼓点的不同,光效呈现出不同的造型。 点评:光,是近几届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营造气氛的不竭源泉,北京奥运会与雅典奥运会一样,把光效发挥到了极致。 震撼4:舞入画中 舞蹈,一种精神。在舞蹈里流动着奥运精神的血脉,千百年间,从未中断。 舞蹈演员在巨幅画卷上跳出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神韵,一滴、一笔、一圈、一勾,一个舞姿都是中国古老艺术的一个故事,中国的万里江山纳入其中。海上与陆地的丝绸之路作为礼尚往来最好的见证,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演绎友谊之旅。 经典画面:一名舞蹈员用舞蹈展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开始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欧洲大陆,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悬浮于半空中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轻步漫舞,引领友谊之旅。 千名舞蹈演员用船桨,在灯光特效的配合下,把观众的思绪从风情多样的内陆带到了一望无际的海上,船桨连接,呈现出中国古老的航海形象,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点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舞蹈演员化装成塑像,成为了永久的经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者用舞蹈在画卷上,用舞蹈描画山河,也将是一个经典。 震撼5:焰火足迹 焰火的瞬间之美,给予了人们希望,美好回忆最好的开始,甜蜜、幸福、遐想…… 29个焰火脚印沿着北京中轴路走向鸟巢,中国的奥运梦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走得那么扎实,那么坚决。 经典画面:在震撼的声响中,由焰火组成的巨大的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路穿过天安门广场直奔“鸟巢”,29个焰火脚印,穿越了历史,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象征着第29届奥运会的历史足迹,也意味着中国追寻奥运之梦的百年跋涉正在一步步走近梦想成真的时刻。 点评: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一般只在节目高潮时才会出现焰火表演,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其贯穿始终。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以及进程,燃放出不同的特殊造型焰火,以配合表演和进程。在焰火燃放的造型上,融入更多的奥林匹克符号,凸显奥林匹克精神。 震撼6:中国之红 颜色,能营造不同的气氛,是奥运会开幕式活力的源泉。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红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喜庆色彩。在奥运开幕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弥漫在“鸟巢”里的必将是中国的喜庆红。红色的焰火,红色的“鸟巢”,红色旗袍的中国姑娘,红色的“祥云”火炬、红色的中国国旗以及最终点燃的红色的奥运圣火,点燃了整个开幕式现场。 经典场面:中国代表团进入了“鸟巢”,全场观众手中拿着红色的国旗与运动员红色的西服遥相呼应,中国红淹没了整个现场,火一般的热情,火一般的活力。 点评: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颜结,历届奥运会对于蓝有独钟,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选择的是中国红,用红色书写北京奥运会的传奇。 震撼7:脚踏祥云 奥运会点火仪式是“刹那”精华,也是开幕式的高潮。 经典场面:李宁高擎着火炬,徐徐升到空中,并做出跑步姿势,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环绕。随着他的步伐前进,一幅“祥云”卷轴徐徐展开。并在主火炬塔下点燃奥运圣火,霎时间焰火、欢呼融成了今晚“鸟巢”的最强音。 点评: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可谓是最有想象力的点火方式,而这些都是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留给人类的丰富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相比,哪个更好?
在大屏幕里看见 女王007 憨豆伏地魔 贝克汉姆NHS 等等 心里竟然有“家”般柔软的感觉 能让我这样一个异乡人产生这样的情绪 周围的英国人几乎五分钟就要尖叫一次 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我想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在培养酝酿小情绪方面 是要胜过北京奥运开幕式的 只是这些小情绪是属于英国人的 如果你不是生活在英国 目睹女王合作007 伏地魔PK小护士 憨豆混进交响乐团等等桥段 你当然仍会大声叫好 因为那些高超巧妙地编排和本就光辉熠熠的名字 却未必能会心一笑
因为那个从头而降的老人并没有在几个月前宣告自己 “统治” 六十年的时候 昂然直立于寒风中 向挥着小国旗的你挥手
因为你并没有在病得不能直立行走的时候爬去医院 NHS的小护士在你手臂上扎了十几个洞后终于高呼 here it is!
因为你并没有用浓重的利物浦口音咒骂过那个开快艇的男人
因为你在trafalgar sqaure 和全世界青少年们一起对着那个写故事书的女人尖叫
因为你并没有在家阁楼里那支积灰的鞋盒里发现自己父亲和三个叔叔留着mop-top在水管边嚎叫的照片
因为对于你来说 Hey Jude 只是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 而不是那过去数十年的岁月年华
与伦敦小情绪对应的是北京的大气魄 比如万人击鼓 人肉麻将牌 电子水墨卷轴 李宁射日 目睹这些场景的时候 你会呆若木鸡 四年过去了 你打开一个高清mkv 你还是会骂人 艹 这是怎么做到的?这种感官上的强烈震撼和相应的对这些神奇背后 那些使其能跃然屏幕的不可思议的人力、财力和驱动力的赞叹和惊愕显然凌驾于其他情感共鸣之上——
对于老外来说 前者占得比重大些 “it's just ing incredible, magnificent..” 中国文化的“博”和“大” 被用一种最完美的方式展现出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 我们打过麻将 画过水墨画 读过后羿 这些玩意儿都是老掉牙了——老得近乎和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没关系了 但它们却又被用这样一种壮丽甚至奢华的方式展现出来 所以最直观的感受是 钱多..真的好办事儿啊 于是我想 作为中国人 被北京开幕式震得程度 应该是不如老外的
所以简单的说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是属于英国人的 只不过被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完完全全为世界观众打造的 但它浸透了中国风
两个开幕式同样伟大 如同两篇同题高考作文 字迹不同 文风不同 甚至体裁不同 但都是满分 这是由作者的经历年龄 临场发挥决定的 两者都是高水平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会在今后数十年任何届奥运会开幕式演奏出比北京更加华美壮丽的乐章
同时我想 或许会有一座城市可以像伦敦那样展现一台像春晚般“窝心”同时又制作精良的开幕式 但如果我没有移居那座城市并生活多年 今天的那份温暖 也不会再感受到
80后“新匠人”如何传承传统艺术?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凌云、赵旭、李雪峰北京图文报道匠人起源于手工业,劳动者凭借纯熟的技艺打造产品,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便是匠人的原本面目。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行业成为业内人士思考的话题。老匠人们同时也担忧,他们不确定那些玩着电脑、iPad 长大的年轻人们,是否还对传统手艺感兴趣。
北京奥运会徽宝、上海世界博览会徽宝、APEC北京峰会的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这些作品都出自郭鸣及其设计团队之手。(来源:本文均来自欧洲时报意大利版)
“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郭鸣深处工美行业几十年,在他看来“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郭鸣表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浮躁,耐得起寂寞、吃得了清苦、守得住本分。”
今天,工美行业发展正在“两条腿”走路。在郭鸣看来,传统手工艺产品不会是社会主流的大众产品。像纯手工打造的景泰蓝或漆器花瓶,理应是满足高端定制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现代工艺品又需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风和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景泰蓝首饰和工艺品已经成为人们审美和文化品位的代表。”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喜爱和欣赏传统手工艺的美。
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郭鸣坦言,“进入这一行业的年轻人大都源于自身兴趣,这样的年轻人越多,这个行业发展越有希望。区别于老匠人,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不再是一点点扣工艺,企业也给予他们更多设计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表示,“这个行业始终是一种慢慢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但是年轻人的干劲让老行业焕发生机。”
张颖表示,“为了留住年轻人,企业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证,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尝试和创新。同时,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也在渐渐发生改变,老师傅将自己的理解、文化故事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有兴趣扎根于此。”
“传统行业越来越频繁的走进校园,我们希望更多青少年从小就了解这一行业,甚至有人能够喜欢并未来以此为职业。同时,我们还组织一些体验活动,让普通市民了解美工行业,了解传统手工艺品。”郭鸣相信,在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相关政策推动之下,总有年轻人能够沉淀下来。
从“匠人气”到“文人扇”的薪火相传
1983年出生的宋铮今年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作编扎?折扇手工制作》传承人郑高为师。而在30多年前,郑高则是拜扇文化行家、折扇收藏家洪钧陶为师,让北派制扇技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把造型刀,或许是制扇技艺传承的开始。
“扇”缘偶然与兴趣使然
每逢周末,郑高总是来到门店与喜爱扇子的朋友喝茶聊天。茶座上方写有“惠风和畅”的扇面道出爱扇之人的心境,而这几个字正是出自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之手。
马季一共为郑高写了29张扇面,二人的相遇纯属偶然。这也如同郑高学习制扇的经历一样――纯属偶然。
有着木工手艺的郑高在工作之余,尝试着收购木料制扇子,拿到琉璃厂去卖。
有人将被丢弃的老扇子送给当时摆地摊的郑高,而他也从模仿开始慢慢痴迷到制扇技艺中来。“一把小扇子有什么难做的?可如果早知道这么难,我或许就没有勇气走进去了。”
为了买制扇用的材料,郑高偶然认识了洪钧陶,拜其为师后专心学习制扇。“我仿佛是被人推着一步步往前走,被生活推着一步步往前走。”
洪钧陶去世后,郑高2008年在荣宝斋为其办展,结识了南派制扇大师曹小弟,拜其为师继续学习制扇工艺。区别于师傅郑高,徒弟宋铮学习制扇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
从小就对手工艺品制作有着浓厚兴趣的宋铮,在尝试过制作古琴、紫砂壶之后,最终选择了制扇。“制作紫砂壶像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制扇更像是一个不断剥离和去除的过程。”宋铮喜欢竹子,更喜欢那种雕琢的感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宋铮进入了一家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一干就是八年。“想做一个匠人的念头,想尝试自己喜欢事的念头不断萌发,我在2016年底辞去了工作。”
“我很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器物中来。”宋铮说,“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我从自学开始,内动力非常足。做设计工作训练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你要是想做一个器物需要先从它的材料入手。”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宋铮走到湖南、桂林去寻找好的材料,了解竹子的特性;来到苏州等地,拜访名家,了解制扇工艺。
“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会通过阅读、走访等形式不断吸收知识,然后归纳总结。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在作品之中,而在这之前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技艺与思想二者不可。”宋铮认为,自己有些“文人气”。
技艺在时间中积累
“几道简单的工序,听起来并不复杂,可掌握起来也不容易。”宋铮表示,这是一个动作不断练习的过程。
如今,宋铮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制扇。“每做一把扇子,都是我当时能力的极限,都是不计时间投入的作品。我希望每个作品都能够按照定制人的手型、特点和需求来制作,希望他们将扇子握在手中时能够感受到‘软硬’合适的风感。”
宋铮坦言,“质量的提升,一定伴随着你付出代价的多少。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高有这种感觉时,距离他学习制扇已经过去了30年。“直到近几年,我才敢说自己可以把扇子做好。”
绘画、书法、雕刻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都可以在扇子上得以展现,郑高认为制扇技艺永无止境。
传承“盼望着有人能真的坐下来”
在郑高看来,“扇子开合有度,收放自如”,传承正能量和古人智慧。
宋铮则认为,一把小小的扇子是一个移动的卷轴,它含蓄地表达出东方审美和意趣。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需要传承和发展。”当郑高从师父手中,接过传统制扇工具时,他就明白传承是一个沉甸甸的胆子。这些年他收过的徒弟,已经有十多人。“有些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人急于求成,有些人希望用机器设备代替传统手工。传承中自然有新一代和老一辈的认知差异和矛盾。”
“我不收费用,也没设门槛。我相信他们中总会有人真的喜欢制扇工艺,也能真的坐下来潜心学习。”郑高说,天气转凉之后他会进山寻找竹子,好的竹子可遇不可求。同样的,他也在等待更多像宋铮一样真心喜爱制扇的年轻人。
郭石刚在进行创新创作的时候,经常会和父亲一起商量探讨。图为父亲郭剑杰在给郭石刚的月饼脸谱指导建议。
创意加码传统艺术的“父子兵”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的人物角色会配有不同的图案。在外行人眼里,脸谱仅是五颜六色的大花脸,而在“80后”的脸谱爱好者郭石刚眼里,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可以“很潮”。如今,他的创作让很多年轻人逐渐了解并喜爱上了脸谱艺术。
郭石刚表示,自己对脸谱的喜爱和坚持源于父亲。“郭爸爸”儿时便喜欢写写画画,自制手绘风筝脸谱等民间玩具,随后在工作中结识了京剧团的朋友,重新拾起儿时的爱好,从事脸谱绘制并在造型上加以创新,自制了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脸谱造型,也是靠着这门好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郭石刚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爱上了这门手艺。凭着对脸谱的热爱,郭石刚一画就是20多年,还曾专门拜艺术大师傅学斌为师学艺,其间创作了许多惊艳的作品,有的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现如今,他还是北京西城区脸谱绘制的传承人。
“我特别喜欢这门老手艺,我是个想法有点天马行空的人,经常喜欢在传统上创新,做些新的探索和研究?”郭石刚说。在创作中,他经常会搞点“新名堂”。老一辈人都觉得脸谱应该是左右对称的,他就突发奇想尝试创作了不对称的3/4面角度的脸谱,作品完成后发现效果很棒。于是,他接连创作了半张画的脸谱,残缺脸谱,甚至还在不同的载体上做了新的尝试。
就是他这些大胆的尝试,给传统的脸谱绘画注入了新的灵感源泉,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一种非传统的体现形式。郭
石刚还创作了一系列中西结合的作品,他表示,谁说高鼻梁深眼眶就不能画“花脸”?中秋节临近,他迸发出新灵感做了月饼脸谱。
谈及未来创作,郭石刚微笑着表示,“我想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脸谱这门传统艺术。”